刘作翰:字少屏,晚清山东荣成县(今威海荣成市)人,光绪三十年授翰林院检讨,曾随黎庶昌出使日本。长期游于湘淮军幕府,留心洋务,尤为推崇日本明治维新。后随刘铭传入台湾,亲见列强坚船利炮的巨大威力,感于时运,对淮军洋务建设多有提议。明治二十七(公元1894)年,中日甲午海战爆发,中国战败,朝野震动。在与日军的最后一战中,北洋水师爱国将领邓世昌,在荣成县以东10海里的大海上,壮烈牺牲。刘作翰目睹家乡的沦陷,悲而赋诗十余首。面对明治维新后的日本军国主义的迅速崛起,刘有着清醒的认识,曾多次翻译抄写明治天皇颁布的《军人训诫》《军人敕谕》《教育敕语》等诏敕,企图借以振兴日渐衰敝的国运。然清廷命运已日薄西山,积洋务运动数十年之力,也终究不能挽其颓势。王韬《淞滨琐话》、薛福成《庸庵笔记》曾记其事。 |
点击放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