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培开(1874-1929):字朗轩,号新村,1874年出生于和县乌江,著名书法家。先生少时家贫,然资质聪颖,勤奋好学,曾从清末进士、含山塾师张栗庵先生读书并习书法。他初学唐碑,后学汉魏,孜孜不倦,用功甚勤,乃至功力深厚。其生母丧后,家庭曾强命他别图他业,然先生矢志不渝,苦读诗书。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先生中举,曾出仕山东某知府,因政局不宁而辞官。归里之后,先生深居简出,终日埋头书法研究,兼悬壶行医,设帐开馆。在勉强度日情况下,他节衣缩食,购置文房四宝,书无罢日,时人尝称之为“书迷墨呆”。先生以书养志,以墨舒怀,淡薄功名,超然物外,专心致志,寄情书海。在艺术上,先生主张为足配履,以履适足,兼收并蓄,学为我用。他反对泥古不化。曾曰:“写字不成,须于众碑中求之,不可轻世家,然而不必求古人佳祥是也”。故其对历代书法大家之碑贴,只求其神,不囿于形,做到入而出之,既大胆师承,又敢于创新。特别是当他追踪前贤“余径而学之”,随张栗庵师游历祖国名山大川,先后到达泰山、黄山、九华、琅琊,观赏历代石刻碑碣,以及投师访友之后,更是视野开阔,尘俗脱尽。对汉魏唐宋历代书法名家臻取精弘,博取众长,自成一家,形成自己特有的豁达大度、宏远精深、雄浑泼辣的艺术风格。并且,对正、草、隶、篆各体,无不涉猎无余,且能出神入化,得心应手。先生楷书入颜柳之法度,而气蕴沉雄,遒劲宏深;先生草书扬素旭之韵味,而磅礴洒脱,意气纵横。民国初年(1912年),先生书法为识家,尤其是书法家唐驼发现,深为推崇。民国二年,先生39岁时,于上海举办的全国书法大赛中名列第二名,蜚声国中,跻身书坛,为远近许多有志书法之士所景仰。当代大书画家林散之,斯时曾就学于先生门下。嗣后,先生书体远近瞩目,《神州吉光》曾专文介绍了先生书法,一时声震遐迩。
先生为人正直不阿,视富贵如粪土。曾云:“宁可布衣素食清贫一世,也不可摧眉折腰逢迎一时”。他虽同当时国民党中宣部要员于右任有交往,但仅以文墨限之,从不阿腴企求。先生与郭沫若、黄宾虹、张大千等皆有过从,其书法亦为诸名流推许。但他一生平居乡里,清心寡欲,淡泊明志,不涉豪门望族门庭一步。由于先生秉性如此,因而在黑暗的旧中国免不了穷困潦倒,知命之年尚房无一间,不得不寄居在岳父家。1929年秋,先生怀着一腔悲愤,溘然长逝于范家祠堂,终年55岁。“惜哉!”(林散之语)
先生墨迹流传颇广。但由于兵荒马乱和风云变幻的原因,国内现已很少留存。最近有人陈述:先生晚年曾闲居香泉后樊村,在此书写了一卷含正、草、隶、篆各体的作品,堪为先生多种书体、多种风格之代表作,逝后遗存于香泉族侄范汝城手。城珍如至宝,当书画家林散之发现后请以200银元转让时,城亦未肯脱手。讵料竟于“文革”初期“扫四旧”时,连同几箱经过名医批注的医典被一并焚毁。诚为可惜!和县文化局仅存范培开墨迹四幅(条屏)。至1980年代初,乌江镇林厚余同志将其父林振声先生所藏范培开在甲子冬(1924年)所书中堂并对联,转让给了和县中医院老中医范汝清。范后来求教于林散之。林老新睹宗师墨迹幸存人世,喜不自禁,欣然出面奔波为之重新装裱,并于1984年春在对联上题跋,抒发了自己对这位和县书豪的深深怀念之情。
范培开先生辞世已58年了,他的书法成就及其所形成的风格,虽在当时产生一定社会影响,但他究属一介穷儒,不被社会重视,及至默默无闻而终;可他的墨迹却能历经沧桑长留人间,说明我们的人民酷爱民族传统文化艺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