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陶氏作品绝少,目前可见资料单件曁对联作品,仅此一件孤品,殊为珍稀。 陶 模(1835~1902):字方之,一字子方,浙江秀水(今浙江嘉兴)人;清同治七年(1868)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初任甘肃文县、皋兰知县,新疆迪化知县。光绪元年(1875)冬任秦州(今甘肃天水)知州;光绪十年(1884)署甘肃按察使,次年擢直隶按察使;光绪十四年(1888)迁陕西布政使,护理陕西巡抚;光绪十七年(1891)迁新疆巡抚,后署陕甘总督;光绪二十六年(1900)调两广总督。     陶模祖籍江西浔阳(今江西九江),先世以武职自汴京(今河南开封)护送从宋高宗(赵构)南渡,屯守秀州(今浙江嘉兴),遂定居嘉兴北郊金桥。宋朝灭亡后,举家迁居嘉兴郊区的王江泾。陶模自幼家贫,一边读书一边操劳家务,把母亲纺织的丝绸拿到市集上变卖,以维持生活。咸丰十年(1860),太平军攻占嘉兴,陶模一度在太平军中从事杂役。“早年刻苦读书,诸子百家无所不窥。文宗桐城派,不喜八股文章,以为‘祸乱之基由于人心不正,空言文章’”,成为闻名地方的青年才俊,立志济世治国。入仕后专心务实,以清廉干练知名。陶模任秦州知州时,大旱,饥民数十万,于是,拿出积累的俸金并公款四万余两,设立粥厂,修建养济院。还增义田抚恤孤儿寡妇,以救济灾民;在州南筑堤浚池,兴修水利,并在堤上广栽树木,人称“陶公堤”。     陶模出任甘州(今甘肃张掖)知府时,豁免各县按例供奉的钱财。左宗棠向清政府奏称陶模“治行第一”,旋得重任,被调补新疆迪化(今乌鲁木齐)州知州。当时,迪化民族矛盾尖锐,社会动乱,民户寥落。陶模采取安抚政策,减轻田赋,团结回、汉人民,使边城得以安宁;任新疆巡抚时,在罗布淖尔北筑蒲昌(今新疆焉耆)城,南设屯防局,组织回民前往定居、开发,扩展行政建制。英军侵占我国领土坎巨提(今新疆塔什库尔干),陶模镇定交涉,终使坎巨提归属祖国;之后,练兵筹粮,严密防守,不给外敌以可乘之机。俄国强借我国巴尔鲁克山逾期不还,陶模据约力争,终得归还。光绪二十二年(1896),陶模向清政府上疏,请求政府励精图治,认为“国强弱视人才”,建议“停捐例、汰冗员、破除旗兵积习,禁止士大夫吸食鸦片;设立算学、艺学等教育课程;废武科考试,变练兵操法;选拔勋旧子弟游学各国,培植工艺”等。陶模治理新疆近十年,维护国家领土主权、抵御外侮有功,并发展南北疆交通,分道测绘地图,勘察各类矿藏,积极准备建设开发,因限于条件未如愿。     陶模到迪化(今新疆乌鲁木齐)任知州前,新疆正处在左宗棠赶走浩罕入侵者、平息白彦虎叛乱之后民族矛盾比较尖锐的动乱时期。左宗棠迫于无奈,只好向英商汇丰银行及国内的一些商人贷款来维持西征部队的军饷。在伊犁还没有收回的情况下,清政府又要求他裁并军队,酌量遣散,而这些被裁减的军人中,大多是陕西、湖南、甘肃、湖北、江西、河南、四川的农家青壮子弟。因为当时新疆的生存环境十分艰苦,大家都不愿在新疆参加生产建设,更不愿在新疆安家定居,都想返回自己的家乡,又苦于没有路费,都在等待观望,一时成了当时社会极不稳定的因素。陶模来到迪化后,看到各族群众流离失所,大多数田园荒废,没人耕种,整个城池一片败落景象,心里很难过。他连夜摸查走访,体恤民情,很快就作出了调低农业赋税的决定。陶模当时的这一决定被记在了《清实录新疆资料辑录》中,大致内容是:每认耕二亩土地折合一亩计税,上地每亩交粮八升,中地每亩交粮五升,下地每亩交粮三升,而且按应交农业税粮纵膈的百分之六十计征,同时规定,六年内不调整征收比例。这样一来,认耕十亩最好的土地最多才交粮两斗四升,老百姓觉得很划算,纷纷认种耕地,以前没有被耕种的土地都种上了粮食。很多被遣散的军人也慢慢稳定了下来,由原来的暂留观望到长期从事开发边疆,最终成为屯垦戍边的一支重要力量。陶模任迪化知州的两年多时间里,一心为老百姓着想,出台了很多惠民利民的举措,深受各族群众好评,为当时的社会稳定、富民安居作出了不小的贡献对于西北少数民族问题特别是回民起义,陶模也曾率军镇压,但以安抚为主。在新疆组织回民读书、学习汉语,以进行民族交流,民族关系得以缓和。光绪二十七年(1901),陶模在两广总督任内,主张维新,曾派吴稚晖(国民党元老)率领学生赴日本留学,其子陶葆廉更以新党自居。陶氏父子喜阅革命党人陈少白主编的《中国日报》(社址在香港),并与留日革命党人沈翔云等密切交往,受他们影响很深,在广东安定社会秩序,推行开明措施,向清政府上疏请求裁减宦官。认为“变通政治宜务本原,本原在朝廷,必朝廷实能爱国爱民,乃能以爱国爱民责百官;必朝廷先无自私自利,乃能以不自私自利望天下。转移之道,一曰除壅蔽,一曰去畛域,一曰务远大。朝廷当以身作则,克己胜私,否则虽日言变通,无由获变通之效。”所言皆人之所不敢言,切中清政府腐败政治的要害。陶模在教学方式上花费了大量的心思,创办了一些少数民族学校,并要求各学校设立算学、艺学等教育课程,废武科考试,变练兵操法;选拔勋旧子弟游学各国,培植工艺等,深受各族百姓的好评和爱戴。     新疆在左宗棠的努力下复归清廷统治后,随即推行一系列恢复经济的措施,其中以协助当地农户复归本业、改造兵屯、裁勇归农及鼓励关内居民移植新疆,对迭经大乱的新疆社会经济秩序的恢复,产生了良好的效果。为了进一步改善地区的垦殖情况,陶模建议打破以往的限制,建议招募和迁徙缺少土地的维吾尔族人户到北疆及其它人口稀少、遗荒待垦的地区落户。这对改善维吾尔族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确有非常明显的效果。他进一步指出,若能募到人口繁盛、壮丁较多的农户,可酌量加拨地段,“一户更得两户之用”。同时,较之鼓励内地农户移居新疆,更是“就地可以取材,公款无须多费”,对充实边疆产生了良好的效果。陶模在新疆的另一大贡献是设立电报工程,也正是那一时期,新疆基本改变了由驿站传递公文和信息的落后状况,和内地一些城市的联系得到了进一步加强,这对新疆信息的传递起到了重要作用,对于边防的巩固,意义更为重大。陶模在治理新疆期间,基本上继续施行了前任的方针政策,把新疆的善后工作进一步推向深入。     陶模两次出任新疆官吏期间,为官清正、平易近人,心系百姓,为老百姓办过很多好事。他对自己要求很严格,不浪费公款,不宴请属僚,不乘坐人力抬的轿子,外出寻访都自己掏钱。陶模离开新疆十一年后病死他乡,新疆巡抚潘效苏经将要垮台的清政府批准,在迪化各族群众的要求下,由群众自发出资为陶模修建了一座祠堂,迪化的老百姓都戏称他是“陶(逃)不脱”,意思是,他人虽然走了,也要把他请回来,因为他的音容笑貌已经留在新疆各族群众的心里了。二十多年后,金树仁统治新疆时期,经新疆省政府秘书长陶明越提议、金树仁批准,这座祠堂和附近的祠南金顺祠堂一起被当做医治伤兵的临时医院。盛世才统治新疆时,又在这座祠堂附近修建了一处苏式的二层门诊楼,上面写着“北门医院”,也就是现在“乌市第一人民医院”的所在地。新疆和平解放初期,这座祠堂仍然是北门医院的病房,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因基建的需要,陶模的这座祠堂连同“北门医院”那幢苏式二层门诊楼也一起被拆除扩建了。     在腐朽的晚清时期,有陶模这样的清廉之士主政新疆,是新疆各族人民的福气。陶模自任知县至总督三十余年,以治理西北边疆政绩最著。甘肃文县当时编纂的县志立有陶模生传。光绪二十八年(1902),陶模病逝广州后,朝廷赠太子少保,谥勤肃,归葬嘉兴郊区荷花乡顾店桥,墓今已无存。陶模还是一位著述丰富的文人,著作有《陶勤肃公奏议》十二卷、《养树山房遗稿》两卷。《申报》曾评论说:“迹其官途,所经惟总制陕甘为最久,二十余年中,规划设施,殚竭心力,用能民怀吏畏,声称灿然。”也正是由于陶模在新疆的长期历练,积累了比较成熟的政治经验,从而能够在两广总督任内力行新政,首倡变革科举制度,顺应时局的变化,成为当时一位开明的地方大员。
点击放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