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福庵(1880--1960年):初名寿祺,字季维,后更名禔,以字行。别号颇多,如罗刹江民、石奴、福庵居士等,晚年又自号持默老人,别署有春住楼、麋砚斋等。 王福庵出生于杭州的一个世代书香之家,祖父王言是清嘉庆戊寅科举人,父亲王同是清光绪丁丑科进士,曾授刑部福建、江西司主事。辞官后归养教书,历任梅青、黾山、塘栖、慈湖各书院讲习。以考证金石碑版、著书立说为乐。王福庵自幼耳濡目染,一心向学,对金石书刻之癖好已开始渐入骨髓。他曾说:“余年十二即解,爱好印章,见汪(启淑)、丁(敬)两氏印谱,辄心仪焉”。他一边勤学,一边用心搜集浙皖名家印章,1907年,28岁的王福庵便辑成《福庵藏印》16卷,共收集39位篆刻家所刻印章254方,其中西泠八家的印就有105方,可见其对浙派印章情有独钟,这也为他的篆刻创作以浙派为主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0世纪初,王福庵任教于钱塘学堂,执教之余,常与杭州的收藏家、篆刻家丁仁、叶铭和吴隐过从甚密,切磋印艺。因4人都醉心于篆刻艺术,于是在1904年共同发起创设西泠印社,印社以保存金石、研究印学为宗旨,经过10年的努力,西泠印社于1913年正式成立,公推吴昌硕为首任社长,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研究印学、倡导篆刻艺术为宗旨的艺术社团,其意义之重大、影响之深远,是无法估量的。 1920年春,王福庵受聘于北京政府印铸局为技正,同事者有篆刻家唐醉石、冯康侯等。1924年又应“清室善后委员会”(故宫博物院前身)之聘,出任该会古物陈列所鉴定委员,在鉴定之余,浏览了清皇室的大量鼎彝盘尊和碑版书画,大大地开扩了眼界,其篆刻艺术也有了进一步地提高。1928年,国民政府迁都南京,王氏与印铸局也随之南下,由于秉性使然,不愿为官,对自食其力之生活的向往日益强烈,遂于1930年11月辞去技正之职,移居上海,靠卖字鬻印养家度日,此后即定居上海,直至1960年逝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