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菊清:女,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教授,历任江苏省花鸟画研究会副会长,江苏省年画研究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笔画学会会员。 刘菊清,江苏武进县奔牛人,生于1929年。1945年就读于树人中学(今奔牛中学),1948年考入杭州国立艺专(今中国美术学院),1953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绘画系,后分配到无锡东华艺专(现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彩墨画教研室,从事中国人物画的教学和创作。并师从俞剑华先生学习中国绘画史和中国画论。1959年起改为专攻工笔花鸟画。先后师从陈之佛、谢稚柳、陈佩秋、刘海粟、吴湖帆先生等。在名师指导下,在艺术实践中,研究工笔花鸟画的创作、教学和理论。曾到南京、苏州、上海等多家博物园(馆)临摹两宋、明清绘画真迹。她的作品多次在国内外举办个人展览和联展,多次入选全国性画册,不少作品或出版,或被收藏。代表作品有《搏浪》、《夜深沉》、《鸟倦飞而知还》等。与人合作的《松鹤长寿》中堂印行发行达500万份。《中华之春》中堂画在香港展出后,引起轰动。在北京办展,《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日报》等二十多家报刊予以介绍,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东方之子”报道。先后出版《刘菊清花鸟画的写生与创作》等书,主编出版《江苏省花鸟画集》。从理论研究方面,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起,发表过多篇专业论文,其中1987年发表的《工笔花鸟画的写意》,有着较高学术价值,而2002年江苏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工笔花鸟画》一书,则是她对几十年的教学和创作研究的专著。 上世纪50年代,刘菊清教授在南艺从事人物画创作和教学,她的人物画很有成就。但是,学校领导决定让她改教工笔花鸟画。虽然这意味着必须放弃自己已有的人物画教学经验和创作成就,但刘菊清还是毅然决然的服从了学校的安排。因为她心里清楚,工笔花鸟画作为中国传统画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濒临绝境,50年代时更是被归为“末流”遭到冷落。身上的任务很艰巨但是也有意义。转型的过程是痛苦的,因为写意人物画创作时间短,即兴挥毫之间就是一幅作品,但是工笔花鸟画讲究慢工细活,三四个月才能完成一幅作品。由于创作过程的漫长、工作的琐碎很多画家不愿意从事创作,这也是工笔花鸟画日趋冷门的原因。刘菊清从最基本的临摹和写生练起,就是为了打好画工笔花鸟的基础。她还多次外出写生,正是这些举动为日后的创作积累了大量的素材。当时已经30多岁的刘菊清虽然无奈的转行,但是幸运地成为了陈之佛先生的关门弟子,陈老先生不幸病逝之后她又从师本不想收徒弟的谢稚柳和陈佩秋两位画家,是她的刻苦、细腻打动了二位。三位老师的悉心指导,为她之后的艺术进步和创作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从艺术创作方面来讲,刘菊清的画作可以用“诗情画意”来形容。因为她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读过很多国内外文学经典、擅记唐诗宋词,所以能自如地在画作上用古诗词题书。刘菊清的花鸟创作,有感情、有韵味、有寓意,很讲究意境、节奏、志趣和气势。她婉约的、细腻的画笔使牡丹、杜鹃、鸳鸯、秋蝉等都寓有灵气,所画的鸟虫都是成双成对,充满感情的交流;花草则显示出勃勃生机,又不失恬淡的意境。作为教育家,刘菊清教授向母亲一般对待所有的弟子,细心研究出“工笔花鸟画的写意”理念,揭示了没有扎实的文化修养、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不理解就不能创作出好的画作,就更谈不上传承和发展的道理。所以,在带学生到各地写生、拍照、搜集素材、锻炼基本功的同时,也不忘传授绘画技法以外的东西。更可贵的是,退休以后本应颐养天年的她,反而投入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到工笔花鸟画的思考和研究上。有了刘菊清教授的时间和经验的积累,对后续人才的培养和储备,假以时日,工笔花鸟画的创作技法一定会再次拥有新的发展和创新。 由于刘菊清教授对大自然不间断的体察、对画理画法的探求和实践,以及她的学养,她执着的务新求变的精神,她的作品构思常发奇想,表现方法多种多样,作品风格“在典雅中生机勃发,奇趣中诗情洋溢”,所以画作也受到了业内的一致好评和国内外收藏者的广泛推崇。她的一幅《艳雪凝香》在2012年江苏嘉恒的拍卖会上以26450元成交。梅花自古就与民族精神融合,在严冬凌寒中开放,是具有不屈品格的代表。画中的白雪压梅枝,有了一种笑傲风雪的态度,仿佛梅更艳、花更香。枝头的两只鸟儿让画作充满灵动,动静结合,让人不觉称赞。 已过八旬的刘菊清,画了几十年,也教了几十年。如今,刘菊清教授早已桃李遍地,学生们也组成了当代中国工笔花鸟画的一支生力军,其中不乏名师大家。可她老人家依然在自己的绘画天地里勤奋地耕耘。在令人惊叹的这么多幅画中,她的心花满满地,热烈地怒放。在她充沛饱满的精神世界里,永远春色满园、鸟语花香、宁静祥和。有刘菊清教授不懈的努力和后辈的传承,中国工笔花鸟画一定会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点击放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