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雪琴:原名震,乳名震烟,号雷鸣,雪琴是他的字,因家门前有一池一柳,故自称柳池主人。1896年农历6月18日出生在缙云越陈村,1970年病逝在故里。褚先生家庭贫穷,少年时在家务农,在农闲时到村中私塾念书。18岁时,父下决心让好学的儿子读书,于是卖了一头耕牛,供雪琴到县城五云小学读了三年书。后仍返家种田,一次他到栖真寺,看到栩栩如生的五百罗汉,看到寺内的建筑彩绘画和悬挂的书画作品,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住持石泉禅师精研佛理,通晓儒学,善诗工词喜书法,雪琴就拜他为师。返家后,买了20个铜板的毛边纸,开始学习书画,经数年的勤学苦练,刻苦钻研,书画技艺长进不少,逢年过节,为亲邻好友写春联、画年画、绘龙灯,深得乡里称赞。与齐白石,张友竹善。在1951年,国画大师齐白石先生破例接待缙云县的一位农民画家,他就是花鸟画家褚雪琴先生。据说,齐白石先生年逾古稀后,一般不接见陌生客人,那次,老人家听说一位浙南的农民画家来访,即吩咐家人请客人进屋。褚先生喜出望外,走进客厅,送给齐先生金华特产——佛手作为见面礼。齐先生非常高兴,与客人亲切交谈,过了一会家人告知:“会客时间已到。”此时齐老与客人谈得正欢,齐老就说,客人老远来京很不容易,请他再坐一会。于是两位艺术家,一老一小,亲密无间,进行艺术沟通。当时,褚先生巴不得多坐一会,然而,怕时间长了会影响齐老休息,于是向齐老先生要了墨宝即告辞。此次进京拜见齐老成了他终生难忘的幸事,在缙云书画界传为佳话。后来为养家糊口,他曾到宁波软席专习所学编织软席技术,毕业后在县城贫民习艺所传教织软席技术。此后,在县城水门街丁祠堂借资创办软席工厂,不幸于1922年秋遇上历史上罕见的特大洪水,工厂被冲走,他与妻子爬上屋顶才得以逃生,经营一年余的织厂毁于一旦,负债返家种田。次年去仙居县安仁乡任教,一年后又应丽水群益软席厂之聘任技师,仅一年因工厂倒闭又解职回家。 返家后,褚雪琴只身流浪金华、兰溪、巨州、温州、绍兴、杭州、嘉兴、湖州等地以卖画为生,很快名声走红省内。数年后,全家四人迁居杭州,专以卖画为生。此时,其画技大进,在本省和江苏各大中城市举办个人画展。作品以芦雁见长,兼画蟹等。他善用泼墨写意,运笔神速,瞬息之间,群雁毕集,千姿百态,栩栩如生,跃然纸上。识者认为他写雁深得清代芦雁名家边寿民神韵,颇有创新。作品流传甚广。得意之作《一百零八雁长卷》,经何公旦、叶为铭、丰子恺、潘天寿、齐白石等书画名家数十人题跋。他曾对人讲,学画首先要练好基本功,要有修养。画前预先想好,一气呵成。作品越看越好看才是好作品。为了画好花卉,他在门前种上花,仔细观察。这个时期是他从事国画艺术生涯的黄金时期,结识了许多书画名家,彼此互相交流、切磋,互通信息、互换作品。成了全省知名花鸟画家。正当褚雪琴大发展的时候,日本侵略者打破了他的美梦,在杭州即将沦陷时,他遗弃在杭家产,携带全家大小返回老家。从此,他重操从医旧业。在他20岁时,原配夫人产后病故,他深感山村缺医之苦,于是开始学医,利用早晚及农闲时间学习中医知识,努力摸索治病方法,久之成了良医。他从医既重理论又重临床实践,对病人态度和气,对后学热心辅导。在经济十分拮据情况下,经常为贫穷病人免费施诊。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在国难当头时,他积极参与抗日运动,曾任乡自卫队中队长、县抗日动员委员会委员。1940年冬,他不辞辛苦,不怕冰天雪地,长途跋涉,到大洋前后村等处发放抗日军人家属优待费。多次举办抗日书画义卖,所得收入捐作抗日经费。在1942年的抗战艰难时期,鼓励独生子从军杀敌,撰写促子从军诗:“促子去从戎,春寒料峭中。征衣单莫怯,举国寇方凶。壮志冲霄汉,丹心格上穹。平夷破虏日,高唱《满江红》。”
点击放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