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邦达(1911年7月7日—2012年2月23日):原名徐荃,字孚尹,号李庵,又号心远生,晚年号蠖叟。生于上海,浙江海宁人。曾为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常务委员、杭州西泠印社顾问、九三学社社员。作为中国艺术史界“鉴定学派”的一代宗师,徐邦达将传统鉴定方法与现代考古学手段相结合,为书画鉴定建立了可传授的研究方法和学术理论。有“徐半尺”(意指其鉴画,于画轴展开半尺已知真伪)和“华夏辨画第一人”之誉。父亲徐尧臣,连纳洋行买办,经营丝绸生意。和现在的土豪不同,他性情儒雅,喜好舞文弄墨,闲暇时热衷于收藏,凡过眼名家书画只要相中了,就一个字:买。反正钱多。徐尧臣的八个孩子当中他是惟一的儿子,从小养尊处优,七八岁了上下楼还得保姆抱着。然而徐荃对算盘没多大兴趣,倒是对书画情有独钟,大概是从小耳濡目染,在东涂西抹中找到了同龄小朋友弹溜溜般的乐趣。父亲见他喜欢,便聘请名师李醉石、赵叔孺诸先生教授书画。因崇拜董邦达遂改名徐邦达,要将黄荃、董邦达合为一人,可见少年壮志。后又入吴湖帆门下学习书画鉴赏。正所谓虎父无犬子,名师出高徒,弱冠之年的徐邦达已在书、画、鉴三方面崭露头角。就连颇善揭短的篆刻大家陈巨来都写过:他本无师自修者,十五岁时已居然甚佳矣,他用功是死临硬摹,非任何人可及,十七岁时赠余一帧著色山水园林景《安持精舍图》,至今尚存,昨检《急就》残片时,同时取出,今日重观,较之现代自诩大画家之徒,亦无多让也。 徐邦达出身于书画收藏之家,受环境的熏陶,自幼喜爱诗词书画。18岁时他从苏州画家李醉石学画山水,同时又从赵叔儒学古书画鉴别,后又入书、画、鉴三者皆长的吴湖帆门下。所以,他自青年时期始,在鉴定书法的同时,亦不忽视对文献记载的传记与流派的研究,而尤其重视书画作品的风格与形式。对风格形式的把握,除去视觉记忆之外,他主要是下苦功认真临摹。他说:“要临得像,非一点一画地看,细捉摸不可。临摹一遍,真比欣赏一百遍还要记得清楚,搞得明白。”徐邦达的书法初学柳公权,稍后为了锻炼鉴别能力而临摹百家,学习的范围十分广泛。从早年临画所题的款识看,徐邦达的各体书法均颇得古人神韵。他学过唐太宗李世民、李邕,宋代的苏轼、米芾和明代的董其昌,其后泛学无宗,40岁以后因埋头于书画鉴定工作,书画成了业余爱好。但因自书诗词和鉴画题跋的需要,徐邦达一直注重于行书的练习和创作,终于在六七十岁时,形成了清润秀雅、韵味独具的自家风格。说到徐邦达的书法,不可忽视的是他还是一个画家。无论在创作观念还是艺术风格,乃至具体的用笔、结字、章法、用墨上,“画家书法”都给“书家书法”许多新的启示。总体上看,画家书法比书家书法多了一层“画意”。这种“画意”并不等于画,它是在书法创作中透露出的一种“画”的气息。所以说笔墨到了徐邦达的手里,这种气息自然也会脱手而出。
点击放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