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瑞清(1867年-1920年):名文洁,字仲麟,号梅庵、梅痴、阿梅,自称梅花庵道人,喜食蟹,自号李百蟹,入民国署清道人。江西省临川县温圳杨溪村(今属进贤县温圳)人。清末民初诗人、教育家、书画家、文物鉴赏家。著名画家张大千的恩师。书画界名声显赫,书法自称北宗,与曾熙的南宗颉颃,世有“北李南曾”之说。与吴昌硕、曾熙、黄宾虹并称“海上四妖”,中国近现代教育的重要奠基人和改革者,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先驱,中国现代高等师范教育的开拓者。 李瑞清出生于一个官宦世家。其父李必昌,字慕莲,号益生,又称荣禄公,在湖南为官三十年,曾任长沙司马摄武陵县令,李瑞清从小在长沙生活,“少治《公羊》学,为文学司马迁、范蔚宗,诗宗汉魏古直苍凉……”;其高祖李宗瀚是清乾隆、道光时期著名书法家、鉴赏家兼收藏家,其叔祖李联琇(李宗瀚之子)是清咸丰年间进士、国子祭酒、国史总纂,钟山山长。 1891年,李瑞清在湖南参加乡试,因不合乡籍被注销。1893年回原籍参加江西乡试中举,1894年中进士(另说是光绪二十一年进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1905年分发江苏候补道,署江宁提学使,1905—1911年任两江师范学堂(1949年更名南京16大学 )监督,即校长,1906年正式上任。 并一度被委任为江宁布政使、学部侍郎,官居二品。晚年寓沪。去世后,南高师校长江谦为褒扬李瑞清的功绩,在校园西北角六朝松旁,建茅屋三间,取名梅庵,并悬柳诒徵手书李瑞清所定校训:“嚼得菜根,做得大事”。1920年在南京市病逝,葬于牛首山。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为表彰其办校功绩,特建亭于校园,曰“梅庵”。后来,家乡人民为纪念这位书画家、教育家,将其生前住过的“府前街”改名“梅庵路”( 今抚州区羊城路)。 1915年秋,曾熙到上海探望老友李瑞清,为其挽留,从此曾定居上海鬻画。曾熙能诗、工书、善画,与李瑞清并称“南曾北李”,名噪一时。著述有《左氏问难》、《春秋大事表》、《历代帝王年表》、《和陶诗》、及书画录多卷。晚年喜作泼墨山水、墨梅,倡“书画同源”之说,与黄宾虹、吴昌硕、曾熙齐名。 1919年,张大千从日本回到上海,拜曾熙为师,为张大千一生中得益最多的恩师。据张母生张时梦意给张取名爰,号季爰,潜心教授。中途张因未婚妻病逝,万念俱灰,到宁波皈依佛门。曾熙细心开导,带到黄山看枕石云烟。后经曾熙介绍,又拜李瑞清为师.在南京大学鼓楼校园北园两江路畔,有校碑“两江师范学堂”六个字,为李瑞清任两江师范学堂监督时书写,属魏碑体,字体遒劲有力,笔画沉着厚重,现已历经风雨105年 。 李瑞清出身于书香门第,1894年中进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1905年分发江苏候补道,署江宁提学使,1906-1911年任两江师范学堂监督,他上任后,提高师资水准,广延名师;团结同仁,大兴土木,广建校舍;改革学制,添置设备,增设科目,开办“公共科”、“分类科”;在李瑞清的悉心主持下,两江师范学堂成为名副其实的江南第一学府。声誉卓著,学生成绩为江南各高校之冠。名师汇集,著名学者如柳诒徵、刘师培、夏敬观、姚明辉、雷恒、萧俊贤、松本孝次郎皆执教于此。并培养出了许多著名的学者、专家,如生物学家秉志、教育学家廖世承、戏曲史家陈中凡、艺术教育家吕凤子、国画大师张大千、著名书法家胡小石等 。 李瑞清的办学理念是:“视教育若生命,学校若家庭,学生若子弟”,两江师范以“嚼得菜根,做得大事”为校训。 1912年,李瑞清辞去两江师范学堂监督职务。离校时,见有些学生生活贫困,心中十分痛苦,随即卖去自己的车马,将钱散发给贫穷的学生,两袖清风,飘然而去。 李瑞清晚年寓沪,1920年病逝,因对南京感情深厚,遵其“归葬金陵”的遗言,弟子胡小石与梅庵先生同乡挚友曾农髯将其遗体安葬于南京城郊牛首山雪梅岭,墓旁植梅300株,筑室数间,名“玉梅花庵”。抗战后几经战乱,李墓已非常破败,墓碑也散落在外。后来,江宁区一生产队长程吉富发现后,将散落在外的墓碑和碑前的香炉拾回家,为了防止别人将其拿走,细心的他还把墓碑字朝下地摆放。 2002年初,程吉富将原碑无偿地捐献给南京大学档案馆,原碑已根据文物维修的惯例放置在了墓区内。 同时,南京大学陈洪渊院士倡议重新修复李瑞清墓。南京大学前身之一的中央大学教授柳诒徵之孙、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柳曾符看到墓地甚简陋后也致信媒体,呼吁江宁区借建设之契机将李瑞清先生墓一并修缮,再现南京城外“春游牛首”之盛景。后在南京市文物局局的指导和江宁区文化局的支持下,由南京大学投资和设计,经江宁区文化局具体组织施工,焕然一新的李瑞清先生墓终于在2002年4月正式竣工揭碑,使世人藉以表达对李瑞清先生等前辈先贤奠定、拓展学校基业的景仰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南大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将更好地继承优良传统并努力使之发扬光大的坚定信念。 2002年4月29日,中国近代著名教育家和书法家、南京大学前身“两江师范学堂”校长李瑞清墓修竣揭碑仪式在南京江宁牛首山举行。
点击放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