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厚宣(1911~1995): 甲骨学家、史学家。幼名福林,1911年12月20日出生在河北省望都县大王庄一个生活清苦的教师之家。自六岁入保定第二模范小学,小学毕业后以优异成绩考入保定培德中学,中学四年的八个学期中科科考试名列第一,学校因此破例拨下专项资金供他大学的学费。1928年他考入北京大学预科,两年后顺利升入史学系。 胡厚宣自40年代起即饮誉海内外历史考古学界,他不断创造出超越前人的辉煌成绩,也给后人留下良多珍贵的文化财富。1995年胡厚宣长逝,学术之功却永世长存。 主要事迹
胡厚宣在1934年从北大毕业后,傅斯年以拨尖主义把他延揽入中研院史语所考古组安阳殷墟发掘团。胡厚宣初到安阳,由于环境生疏,由刘耀(尹达)和祈延霈迎接。依序他排名第七,所以称为老七。次日他就到工作站,隔天就随大家到田野实际参加由梁思永主持的殷墟第十次发掘。虽是初次参加,但胡先生很快进入状况,待能办认土色、土质后,即行单独工作。
很快的,他对办认遗迹、处理现象及测量绘图等工作,已能运用自如。刘耀负责1001号墓,祁延霈1002,石璋如1003,胡厚宣1004。后来因经费问题,遂把1003及1004两墓停掘,至来年第十一次发掘开始后,胡厚宣才继续发掘他的1004号大墓。?年5月9日,一直未出重要器物的1004号大墓,突然出现了两件大方鼎,即牛鼎和鹿鼎,这也是中国时代最早的青铜大鼎第一次出土。傅斯年于21日偕人前来参观时,恰好出土了一大堆铜矛,十个一捆,计36捆。这些发现引起了各方的注意,不断有专家前来参观。
1004号大墓发掘结束后,他随即参加整理殷墟历次发掘的甲骨文,并为《殷虚文字甲编》作过全部释文,从事室内整理甲骨工作,从此不再下田野。虽然他在1940年离开了史语所,无法参与整理工作,但发掘和纪录的贡献是值得肯定的。60年后(1994年)胡厚宣来台进行学术交流,他在参观史语所历史文物陈列馆时,站在他亲手发掘的牛鼎及鹿鼎前发呆,回忆当年安阳侯家庄西北冈发掘时紧张的一幕,良久才对大家说「当时又喜又愁的心情,现在回想起来觉得好像又恢复到二十多岁的青春。
1940年胡厚宣应顾颉刚之聘转籍齐鲁大学,先后出任国学研究所研究员兼中文系、历史社会系两系主任。七年后,他改任复旦大学教授,兼历史系中国古代史教研室主任。在这段时间,除了教书外,他前后发表了16篇文章,8部书,还出版了荣膺教育部全国学术审议策员会科学发明奖的《甲骨学商史论丛》。他研究甲骨,力图材料齐全并结合商史与商代遗迹、遗物进行研究,对商代卜龟来源、记事刻辞、四方风名、农业生产、宗法制度等有关甲骨学和商史上的一些问题都做过专题研究。
胡厚宣在1956年奉调转入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为郭沬若主编的《甲骨文合集》的编纂工作倾注了全部心血。从1961年开始,胡宣厚正式搜集资料,20多个寒暑期间,他跑遍了中国的各个城市,征集了90个单位和数十位私人收藏的甲骨数据,经过一系列有系统的研究整理,到1983年才终于编印出共收甲骨41,956版,分十三册巨册,体系完备的皇皇巨著《甲骨文合集》。与此编辑的同时,他还相继发表、出版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学术论著。终其一生,他总共发表、出版学术论著170余种,可真是著作等身的学术巨匠。主要著作
有:《战后宁沪新获甲骨集》(来熏阁书店,1951年)、《战后南北所见甲骨录》(来熏阁书店,1951年)、《战后京津新获甲骨集》(上海群联出版社,1954年)、《甲骨续存》(上海群联出版社,1955年)以及《五十年甲骨发现的总结》《五十年甲骨论著目》等。
50年代初,日本几位知名学者有过一番评说:中国大陆上甲骨研究的第一人者是胡厚宣先生。几十年过去,胡先生仍克躬斯学,执着于甲骨研究,以近耄耋之年犹耕耘不辍,60年学术生涯,著述百又六十余种,在甲骨文殷商史研究上建下了不朽业绩。 |